雲彩見證
撥開雲霧 與父和好 與己和好
林右笙的童年不若大多數的孩童,很自然得到父母的疼愛。大半輩子與父親疏離的關係,卻在神的帶領下,在父親的病榻前漸釋心結。
文|朱聖恩 攝影|陳韋儒
聽到熟悉的腳步聲響,就知道「爸爸要出門了!」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,每當生活費用完,耳朵隨時就得留意父親外出時的腳步聲音,趕快在家門口等待,讓父親知道自己生活上的需要。父親迅速的從門縫中匆匆遞出生活費後,即轉身離開。沒有太多的言語,一個眼神、一句話就結束父子間的對話,這是林右笙的童年記憶。
林右笙兒時和父親同住在一棟傳統的五樓公寓裡,他與兄姊住一層,父親則與後來的同居人和同居人所生的兩個女兒住另一層。從小,帶右笙長大的媽媽並非親生母親這件事,眾說紛云,在被忽略的成長過程中困擾著他,受傷的心靈,拼湊不出一個「家」的完整輪廓。
圖說:被忽略的童年造成受傷的心靈。
缺乏父母疼愛的童年
林右笙兄姊的名字都帶著祥瑞之氣,唯獨他的名字諧音「又生」,頗似早期長輩被取名「罔腰」、「罔市」的味道。兒時無法理解父母親,既然生下他,何以不能像其他的父母一樣關愛孩子。這樣困惑的心情,使林右笙不喜歡自己的原生家庭,也找不到生活的目標。
「父親希望我好好的讀書,考上大學,接著考公務員,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與生活。」
高中有機會離家住校讀書,但從小缺乏與人的互動,個性自閉的他,高中時被同學霸凌,林右笙開始討厭、懷疑自己,不清楚自己為何會來到這個世界上,帶著自卑的心情長大,他在內心立下誓言:「這個家既然不是我想要的樣子,18歲以後,我要離開這個感受不到溫暖的地方,憑自己的努力,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」。
回到天父的懷抱
林右笙高中畢業後,想透過接觸人群尋找一份愛,他渴望與人建立友情,也渴望在愛情中尋找愛。因為從小成長沒有父親的陪伴,不懂人際關係的相處之道,在無知的情況下傷害了許多人,也傷害到自己。愛情、友情、家庭三方面,都無法給予他想要的溫暖。在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之下,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。此時,一位工作上的朋友邀請他去教會,從此,他踏上一個回「家」的旅程。
到了教會,他冷靜地坐在位子上,旁觀人群唱詩歌時全心投入的樣子,時而拍手,時而站起來,時而舉手的動作,非常喜樂。朋友並沒有勉強他要配合,但就在這樣安適的氛圍中,他找到了前所未有,可以接納他的「家」的味道。從此,教會生活成了他的生活,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基督徒,回到天父的懷抱。
圖說:在教會中找到了「家」的歸屬感。(林右笙提供)
外顯的障礙…